(一)色光混合---加色法(Additive Mixture)-RGB
1.又稱為正混合,由於色光與色光混合的結果,色光數量越多明度越高
2.以生理學和物理學立論,發現 R(Red)紅 G(Green)綠 B(Violet Blue)紫藍 三種原色 紅+綠=黃 紫藍+綠=藍 紫藍+紅=洋紅
3.三原色的特性= (1)不能再分解 (2)不能由其他色光混合出來 (3)三原色光等量混合時形成白色
(二)顏料(色料)-混合---減色法(Subtractive Mixture)-CMY CMY&CMYK
CMY
1.又稱為負混合,由於色料與色料混合的結果,色料數量越多明度越低
2.M(Magonta)洋紅 Y(Yellow)黃 C(Cyanine)藍 三種原色,但是混合並不會成為純的黑色(因此印刷時才會用CMYK--K是黑色 為了避免與RGB的Blue藍色混淆而改稱K)
3.減法混色的色域比較窄,因此會產生色域對應的問題 (螢幕可以顯示但是印不出來)
CMYK
理論上只用上述三種顏色相加就可以形成黑色,但實際印刷時三種顏色的相加只能形成一種深灰色或深褐色(因為油墨里含有雜質的緣故);另外三層顏色也不容易立即乾燥,所以不利於快速印刷;再來三層印刷需要非常精確的套印;用黑色替代三層顏色也可以大大節省成本,所以採取四種顏色的配色方法。
印刷時用黑色作為標定套版位置的顏色,所以也叫做定位(Key)套版的顏色。 用黑色代替其他顏色的量不盡相同,取決於採取不同的印刷技術、紙張和黑色油墨的質量。由於印刷和電腦的螢幕顯示,使用的是不同的色彩模式,電腦一般用三原色光模式,所以在電腦螢幕上看到的影像色調和印刷出來的有一些差別。
(三)中性混合(Neutral mixture)中間混合—並罝混合
1.各種色彩密接地並列在一起,在視網膜裡混合為一,就變成另一種色彩,也稱作視覺混合,混合後的明度變為中間值,因此屬於中性混合的一種
2.其優點是混色後不減低明度,仍有色彩鮮豔輕快感
3.應用=色彩編織物,秀拉點描畫派的作品,如上圖"馬戲團",馬賽克鑲嵌,以紅/藍/綠線條排列的電視彩色映像管,CMYK四色印刷
(補)
●何謂色彩體系
是指依據某種色彩理論,以某些準則將色彩做系統化的組織。例如:色彩的知覺、色彩的感覺或是色票、色樣等。大致可分五大色彩體系:Munsel曼塞爾體系、Ostwald奧斯華德體系、日本P.C.C.S體系、伊登Itten色相體系、NCS自然色色彩體系。
◎ Munsel曼塞爾體系
1.Munsellcolor system是在1905年由Munsell所創立的,於1915年確立其表色系,並1927年出版MunsellBook of Color,1940年,美國光學會之測色委員會為了測色起見,將此書加以修正,於1943年發表「修正曼塞爾色彩體系」,成為國際通用的色彩體系。
2.曼塞爾的色相分為10個,每色相再細分為10,共有100個色相,以5為代表色相,色相之多幾乎是人類分辨色相的極限。
3.5個主色(5R紅,5Y黃,5G綠,5B藍,5P紫) ,其間插入YR、GY、BG、PB、RP 成10 階,再細分為100 階色相。
※Munsell曼賽爾色相環
4.明度共分為11階段,N是Neutral的縮寫,是灰色的意思,N0(黑色)、N1、N2...N10(白色)。
5.而彩度從0(無彩色)開始,也因各純色而長短不同,例如5R純紅有14階段,而5BG只有6階段,其表色樹狀體也因而呈不規則狀。
※標色法:色相明度/彩度= Hue Value/Chroma= H V/C
※曼賽爾表色樹狀體
6. 優缺點
a.優點:
○1Munsell color system 經過光學驗證為正確的表色體系,可作為色彩管理用。
○2日本把此一體系指定為日本工業規格。
b.缺點:純色的明度與彩度不統一,在配色的使用上有困難。
◎ Ostwald奧斯華德體系
1.Wilhelm Ostwald 奧斯華德1853-1932 ,德國化學家1909年因在催化作用方面的工作以及研究化學平衡和反應速率的基本原理而獲得諾貝爾獎,晚年致力於色彩標準化的研究。
2.奧斯華德認為色彩可分為:
○1相關色:物體表面的顏色因反射光而來。
○2非相關色:發光體自行產生色光。
3.採用色相、明度、彩度為三屬性,架構出奧斯華德色彩體系。
4.色相(Hue):依據Hering的對立學說將四原色黃Y(yellow)、藍UB(ultramarineblue)、紅R(red)、綠SG (seagreen)等距置於色相環圓周,再插入O (orange)橘、T (turquoise)土耳其藍、P 紫(purple)、LG 綠(leaf green)四個中間色成8個色相,每色相再細分為3色,構成24色相,共具12對補色對。
每色編號由1至3,如1Y、2Y、3Y,其中2Y為正黃。
※Ostwald 奧斯華德色相環
5.無彩色的明度階段,共有8個階段,從白到黑以8個英文字母表示,a是最明亮的白色票,p是最暗的黑色票。
※等色相面
6.優缺點
a.優點
○1可作為混色時的參考資料。
○2表色系具有對稱性的構成,選擇同色調的顏色非常方便。
○3各色相之純色以及黑、白含量的比例統一,對於配色很有利用價值,尤其對畫 家、設計家在配色思考上很有幫助。
b.缺點
○1不同色相雖然符號相同,但明度彩度多少有些差異﹝不準確啦﹞。
○2因為成三角形排列,明度階無法在同一水平線上,不容易比對。
○3物體色中有些顏色在奧斯華德色立體中沒有列入。
◎ 日本p.c.c.s體系
1. PCCS於1964年由日本色研所發表,於1965年正式採用。
2. PCCS注重等差感覺,所以補色沒有在色相環直徑的兩端。
3. 以光譜色為基礎,做出12色相,再分為24色相。
※P.C.C.S 日本色彩研究所色相環﹝包含色光三原色和色料三原色﹞
4. P.C.C.S 特色: 加入色調的概念,把明度與彩度合而為一。
5. P.C.C.S 特色: 使每一個色相都有色調的變化名稱。以描述的方法來定義色彩。例如:鮮紅色、淺紅色、粉紅色。
6. P.C.C.S有彩色分為11個色調,無彩色分為5 個色調。
7.將明度分為五階,彩度由無彩色到純色分為九階。
8. 表色法是H(色相)-V(明度)-C(彩度)
9.P.C.C.S的色立體﹝是利用 Ostwald色立體變形而來的,所以色立體呈現出斜橢圓形﹞
◎ 伊登Itten色相體系﹝實用配色體系﹞
1.Johannes Itten1888~1967出生於瑞士,任教於德國美術工藝學校。1961出版《色彩的藝術》,此著作影響了現代的色彩教育。
2.Itten伊登色相環的特色:
○1色相環的對向互為補色。
○2以六原色說為基礎,從中心向外發展。
○3中心的顏色為沒有任何雜色的一次色,依次混合出二次色,色相環的部份則為三次色。
○4連初學者也可以輕易地辨認出十二色的任何一種色相。
※色立體展開圖
※伊登十二色相環
◎ NCS體系﹝自然色彩體系﹞
1. 自然色色彩體系(Natural Colour System, NCS)係瑞典之斯堪地那維亞色彩機構(Scandinavian Colour Institute)兩位色彩學家哈德(Hård)與西維克(Sivic)於1968年所發表。
2.被拿來當作塗料﹝油漆、水泥漆……﹞色彩的比對。
3.目前歐洲最普及的色彩體系。
4.六個主要原色:白、黑、紅、黃、綠、藍。色階是依據主色成份之比例而訂,而非依據對主色之色差比例而訂。
5.NCS 自然色色彩體系色相環:NCS 以兩個相鄰之心理主色(紅、黃、綠、藍)之百分比標示色彩,例如60% 紅與40%黃為Y60R。
6.NCS黑白量比值度
心得
色彩學這門課 不但實用 其實還滿有趣的 在找資料時 看到了很多以前有看過的畫法的畫 了解了他的畫法和應用的技巧 不得不佩服那些名畫家的觀察力和想像力 平凡無奇的顏色小點 經過精密的排列之後 竟變成一幅動人的畫
雖然這已是第二次分組找資料了 但是這次我才發現找到每個人一起找資料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能之前有人負責) 每個人的時間都得橋好才能一起討論 還有不知道是因為第二次找資料還是這一次要找的資料比較少 這次真的比上次快了許多
2009年10月25日 星期日
2009年10月18日 星期日
2009年10月9日 星期五
9/25 and 10/6 筆記+討論
一.筆記+討論
物體的形狀、空間、位置以及它們的界限和區別都由色彩和明暗關係來反映。
眼睛的作用與色彩知覺
眼睛是處理視覺訊息的窗口,其結構進似相機顯像的原理,彩虹體如同光圈,水晶體如同鏡頭,而網膜如同底片。處理視覺訊息的步驟為:
◎ 彩虹體調節進入眼睛的光量,其採光的結構為調節在3㎜~8㎜之間的黑色瞳孔。
◎ 通過瞳孔的光訊息經由水晶體的厚度變化進行焦距調整,而水晶體的厚薄變化則取決於毛樣筋的鬆弛或緊繃。
◎ 經由水晶體折射的光訊息,透過果凍狀組織的玻璃體後將影像集結在網膜上。
◎ 集結在網膜上的光訊息轉換成為電氣化訊息後,由視神經傳到腦部產生視覺。
網膜上佈滿著感之三原色的三種不同感覺粒子,感色神經則由不同的感覺粒子所組成,感知紅、綠、紫粒子的振動大小比例為7:6:5,這些感色粒子依照映入網膜的視覺訊息產生比例性振動,振動波傳送到大腦產生色彩知覺。1931年選定混色基本刺激R、G、B的標準波長各為700nm、546.1nm、435.8nm,非整數的理由,是因為其數值從水銀的光譜波長換算而來,另外,在R、G、B混色量方面也有所調整。
● 演色性=顯色性
○ 演色指數
○ 忠實顯色
○ 效果顯色
當光照射到物體時,光譜能量分佈改變,物體色的視覺效果也跟著改變,這光源的性質稱為「顯色性」或是「演色性」。Ex:假設物體在某一種光源照明和在標準光源照明的結果,所呈現的物體色是一樣。那麼會被認為該光源的顯色性好;相反地,如果該物體所呈現的物體色和再標準光源照明所呈現的物體色不一樣,即是有失真的現象,那麼我們會認為該光源的顯色性差。
CIE色彩空間
如果以某照明光,為參照光(參考照明體),並以此為基準,把其他照明光(試驗光源)對物體色外貌產生的影響稱為演色,把光源固有的演色特性稱為演色性
一般採日常用的日光或白熾燈光作為參照光,色外貌一致性越高,代表演色性就越好。
演色性評價方法大致分兩種:一是基於光譜分布差別,一是基於與標準物體色(試驗色)色外貌的差別。目前在演色性評價上多採第二種方法。第二種方法為代表CIE顯色評價法。CIE是把在試驗光源下的物體色外貌和參照光下的物體色外貌進行比較,將兩者一致程度以數值進行評價(演色指數)。
物體色:本身會發光 → 光源色
本身不會發光 → 1.不透明體 → 表面色
2.透明體→ 透過色
表面色:日常最多的物體色
物體吸收及反射的顏色光=光譜色
吸收的顏色光和反射的顏色光為補色關係
物體色決定於 1.物體的性質
2.照射的光線
3.觀看物體時的視覺與心理因素
4.物體所楚環境的色彩及反射等
觀念:依光線的變動而改變
孟塞爾最初提出的表色系統稱為孟塞爾表色系統,經美國光學學會(OSA)修正的表色系統稱為修正孟塞爾表色系統,現在最主要使用的是後者。孟塞爾表色系統的不便之處在於其色票數目有限,有時待測色和孟塞爾色票並不完全一致。
明度則以數據從0~10,中間九個階段分割成為三等分,1~3是低明度,4~6是中明度,7~9是高明度,而0是黑色、10是白色,清楚明白。
彩色也和明度一樣,以0~10的數據,從中分割成三等分,1~3為低彩度,4~6為中彩度,7~9為高彩度(有些國家的彩度則為1~14)
英文字首的「色相」代號加上「明度」及「彩度」的數據變成了一組完整的色彩代號。
色溫度
把完全放射體(黑體)加熱時,它會漸漸變紅,白色的成分慢慢增加,最後放出含有藍色成分的光。這種黑體溫度和分光能分佈的關係,在Planck的放射公式中可以看出。因為分光能分不一定,顏色自然固定,所以可以用黑體的溫度來表示光的顏色。色溫度低時是紅色,溫度越高越會變成具有藍色成分的光色。
當光源不熱(ex:日光燈),光源的顏色和黑體加熱時放出的光色相等時,這個黑體溫度就是光源的光色。顏色不一時,從黑體色溫度軌跡上,找出最接近的顏色,當作其色溫度。這是等色溫度線的觀點。
色彩呈現
光是發生的原因,色是感覺的結果。
光波的振幅決定明暗,光波的波長決定色相。
色彩在受光和背光時會有不同的變化。
探討色彩需由色光與色料兩方面並行。
色:光源色(直接色)和物體色(間接色)。
物體色:表面色(反射-不透明物體)和透過色(透射-透明物體)。
二.上課and討論心得
今天的色彩學 上到了 光
色彩學裡很重要的一個部份
所以內容很多又複雜 一時之間要搞懂真是不太容易
加上上課的時間短促
Power Point飛奔的速度真的有點讓人不知所措
很多內容都還不是很清楚
還好有分組討論 讓我多了解了一點
不過在圖書館找補充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找到書之後 可能一整本只能找到幾個補充資料
而且第2本以後 還是呈等比下降
之後拿了三四本書都沒找到
討論完後想了一下 可能去找自然科的書還比較快
最後抱怨一下 在圖書館找資料真是件麻煩的事
物體的形狀、空間、位置以及它們的界限和區別都由色彩和明暗關係來反映。
眼睛的作用與色彩知覺
眼睛是處理視覺訊息的窗口,其結構進似相機顯像的原理,彩虹體如同光圈,水晶體如同鏡頭,而網膜如同底片。處理視覺訊息的步驟為:
◎ 彩虹體調節進入眼睛的光量,其採光的結構為調節在3㎜~8㎜之間的黑色瞳孔。
◎ 通過瞳孔的光訊息經由水晶體的厚度變化進行焦距調整,而水晶體的厚薄變化則取決於毛樣筋的鬆弛或緊繃。
◎ 經由水晶體折射的光訊息,透過果凍狀組織的玻璃體後將影像集結在網膜上。
◎ 集結在網膜上的光訊息轉換成為電氣化訊息後,由視神經傳到腦部產生視覺。
網膜上佈滿著感之三原色的三種不同感覺粒子,感色神經則由不同的感覺粒子所組成,感知紅、綠、紫粒子的振動大小比例為7:6:5,這些感色粒子依照映入網膜的視覺訊息產生比例性振動,振動波傳送到大腦產生色彩知覺。1931年選定混色基本刺激R、G、B的標準波長各為700nm、546.1nm、435.8nm,非整數的理由,是因為其數值從水銀的光譜波長換算而來,另外,在R、G、B混色量方面也有所調整。
● 演色性=顯色性
○ 演色指數
○ 忠實顯色
○ 效果顯色
當光照射到物體時,光譜能量分佈改變,物體色的視覺效果也跟著改變,這光源的性質稱為「顯色性」或是「演色性」。Ex:假設物體在某一種光源照明和在標準光源照明的結果,所呈現的物體色是一樣。那麼會被認為該光源的顯色性好;相反地,如果該物體所呈現的物體色和再標準光源照明所呈現的物體色不一樣,即是有失真的現象,那麼我們會認為該光源的顯色性差。
CIE色彩空間
如果以某照明光,為參照光(參考照明體),並以此為基準,把其他照明光(試驗光源)對物體色外貌產生的影響稱為演色,把光源固有的演色特性稱為演色性
一般採日常用的日光或白熾燈光作為參照光,色外貌一致性越高,代表演色性就越好。
演色性評價方法大致分兩種:一是基於光譜分布差別,一是基於與標準物體色(試驗色)色外貌的差別。目前在演色性評價上多採第二種方法。第二種方法為代表CIE顯色評價法。CIE是把在試驗光源下的物體色外貌和參照光下的物體色外貌進行比較,將兩者一致程度以數值進行評價(演色指數)。
物體色:本身會發光 → 光源色
本身不會發光 → 1.不透明體 → 表面色
2.透明體→ 透過色
表面色:日常最多的物體色
物體吸收及反射的顏色光=光譜色
吸收的顏色光和反射的顏色光為補色關係
物體色決定於 1.物體的性質
2.照射的光線
3.觀看物體時的視覺與心理因素
4.物體所楚環境的色彩及反射等
觀念:依光線的變動而改變
孟塞爾最初提出的表色系統稱為孟塞爾表色系統,經美國光學學會(OSA)修正的表色系統稱為修正孟塞爾表色系統,現在最主要使用的是後者。孟塞爾表色系統的不便之處在於其色票數目有限,有時待測色和孟塞爾色票並不完全一致。
明度則以數據從0~10,中間九個階段分割成為三等分,1~3是低明度,4~6是中明度,7~9是高明度,而0是黑色、10是白色,清楚明白。
彩色也和明度一樣,以0~10的數據,從中分割成三等分,1~3為低彩度,4~6為中彩度,7~9為高彩度(有些國家的彩度則為1~14)
英文字首的「色相」代號加上「明度」及「彩度」的數據變成了一組完整的色彩代號。
色溫度
把完全放射體(黑體)加熱時,它會漸漸變紅,白色的成分慢慢增加,最後放出含有藍色成分的光。這種黑體溫度和分光能分佈的關係,在Planck的放射公式中可以看出。因為分光能分不一定,顏色自然固定,所以可以用黑體的溫度來表示光的顏色。色溫度低時是紅色,溫度越高越會變成具有藍色成分的光色。
當光源不熱(ex:日光燈),光源的顏色和黑體加熱時放出的光色相等時,這個黑體溫度就是光源的光色。顏色不一時,從黑體色溫度軌跡上,找出最接近的顏色,當作其色溫度。這是等色溫度線的觀點。
色彩呈現
光是發生的原因,色是感覺的結果。
光波的振幅決定明暗,光波的波長決定色相。
色彩在受光和背光時會有不同的變化。
探討色彩需由色光與色料兩方面並行。
色:光源色(直接色)和物體色(間接色)。
物體色:表面色(反射-不透明物體)和透過色(透射-透明物體)。
二.上課and討論心得
今天的色彩學 上到了 光
色彩學裡很重要的一個部份
所以內容很多又複雜 一時之間要搞懂真是不太容易
加上上課的時間短促
Power Point飛奔的速度真的有點讓人不知所措
很多內容都還不是很清楚
還好有分組討論 讓我多了解了一點
不過在圖書館找補充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找到書之後 可能一整本只能找到幾個補充資料
而且第2本以後 還是呈等比下降
之後拿了三四本書都沒找到
討論完後想了一下 可能去找自然科的書還比較快
最後抱怨一下 在圖書館找資料真是件麻煩的事
訂閱:
文章 (Atom)